我一定有问题,不然不会对N部血浆遍地的恐怖片都觉厌烦无趣。现在有部电影让一切都反过来了,娇嫩的小女生变身凶神,令大男人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编导更绝,不要布景、不要灯光、不要音效,基本单一场景、两个人物,死磕一切成功电影元素。看去太有意思了!
有点闷片、小剧场话剧的样式,却跌宕起伏、趣味横生。我是老鼠、编导是猫,被他们迷惑得疲于奔命,看着接近香饵了、转眼消失无踪;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百变不定;脑筋经常处于混乱中。
Jeff斯文帅气,成功摄影师。正面、主流的形象是这样成立,怀疑他如同怀疑自己。隐忧、困惑、释然,对他的信任感始终在走钢丝。小女生Hayley的形象则风车一样,一整部电影都在转。可爱、性感、不良少女?复仇女神……没有更多的线索,真伪罪罚都在两张脸上,一个眼神都促乾坤陡转,太兴味了。
电影还是邪性的,十四岁的小女生,嘴角含着一抹巧克力,诱捕中年男人。象鲜血接近吸血鬼。还很SM昧道地刑拷男人,我都听得到暗处的咆哮了。惊悚也有低端高端,Hard candy是少数派的,几乎故意挑衅那些血肉横飞的电影,从头到尾一滴血都没流,大有噱头的虐童场景一次也没有出现,却让观者感觉更加难以忍受,这,才是惊悚片之所谓“惊悚”。我看得很乐,一个好好的、上半身还道貌岸然的“成功人士”,被小女生绑在那里,象只褪毛的肉鸡,只重点配备一袋冰,不自觉嗤笑。听说也有许多人怒火万丈。人的自我如同软金属,强而柔韧,看着同类,被一点点消磨到涕泪交流、尊严丧尽,难怪受不了。
应该把Hayley推荐去警察局,让他们见识下“非暴力高效率”的侦讯方式。公众形象、正常凡人、阴暗本性,不只因为关乎罪恶,每一层都揭皮带肉、事关生死。要经过怎样一场痛苦的手术,才有可能触及到那个最深处的骨骸。
两个演员非常棒。以阿伦·佩吉的年龄、这样伶俐的表演已经足够了。另外一个男演员Patrick Wilson只有些眼熟,但太厉害了。Google了一下才知道他出身百老汇,难怪戏剧功底很强,但他的表现方式非常舒服自然。不同最近我看过有些相近的Sleuth,挺明显的戏剧腔,象卯长腔要掌声的歌手一样让观者尴尬。Patrick Wilson的表现是强烈而内化的,真实得如同你我。那一场“阉割”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使人感同身受。魂飞魄散的恐惧、耻辱、不成人形才如此令人不忍卒睹。
大卫··斯雷德面相非良善之辈,他的兴趣点更在“小猫捉大鼠”的游戏,给人以广泛联想的心理深层因素,不在他考量范围之内。我特地下了《三十极夜》来看,发现那张凶脸背后还是有一点点古典情怀的,所以接拍暮色三很顺理成章。
不过,他的Hard candy还是没有酷到底,毕竟“去势”太令人不适,还是很好莱坞地自杀救赎了一下,甚至自杀都未必成真。奇怪有人跳脚什么,只是吓吓而已。其实,在小女孩与大男生的心理较量中,有很大的灰色空间在。即使无关生死、无关身体侵害,人对人的威胁,大于死亡,这一点,受了电影刺激的人,应该不难感受。希望下一次大卫··斯雷德更狠一点,毫不留余地,让更多人暴跳如雷。或者换少女版的娜塔丽波特曼折磨现在的裘德洛,我便欢心期待了。
p.s. 发现Patrick Wilson:谷歌发现他其实是我早已喜欢的一部奇幻电影里的恶人,可以非常妖、也可以非常帅。还惊喜发现他就是《歌剧院幽灵》中的拉乌尔,是他是他唱的那首非常动人的爱情歌曲All I ask of you。《28天之后》也有他出现。
为平凡邀请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