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专业角度看,《明日世界》叙事不新颖:无非是少女大叔萝莉组团冒险;立意也不新颖:无非是提醒人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但它还是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它解开了一个我多年来的困惑:人类不断探索未知,是正确的吗?
在张衡数星星的年代,人类在月夜遥望那晶莹剔透的星体,幻想着上面有嫦娥,有玉兔,有桂树和广寒仙境。于是距离产生了美,童话造就了孩子入梦前的温存。可是当飞天的渴望变为现实,当阿姆斯特朗迈出那全人类的一大步,残酷的真相也随之而来:天文望远镜是对的,月亮上的确只有光秃秃的沙砾和环形山,白天气温达到100多度,晚间气温降到零下100多度,别说玉兔,流氓兔也活不下去。
于是我不懂:如果探索就是人类用自己亲手创造的科技,不断毁掉自己亲手编织的童话,那这探索,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希望?
我困惑了很多年,直到《明日世界》用一段稍显突兀的说教式情节给了我答案。
少女凯茜回忆起自己孩提时代,希望能飞到星星上去。母亲打趣她:那里是很远的,如果你到了那里,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怎么办(What if there is nothing)?
凯茜回答:如果那里什么都有呢(What if there iseverything)?
小女孩用童稚的腔调大声说出这句话,那个“e”的音节被她拖得长长的,仿佛要一语道尽对世界的渴望。那一刻,我忽然看见另一个人:那是当年在地下室里画着不知所云的老鼠和鸭子的沃尔特·迪斯尼,是他用天才的想象力创造了“明日世界”。
“明日世界”和《明日世界》都是不完美的。但它们告诉我:探索,不是因为我知道那里有一切,而是因为我愿意相信那里有一切。即使那里没有,我仍然相信,一定会有什么地方有一切;即使穷我一生时光也找不到那个地方,我还是相信,总有个地方有一切。我永远不会因为“那里可能没有一切”而放弃探索,我会想,如果那里有一切呢?
于是这部电影更像迪斯尼公司对自己的一番鼓励:他们创造这样一个原创科幻故事,它没有观众基础,没有原著支撑,在粉丝经济盛行的时代,很可能会沦为票房扑街的笑柄。可他们还是作出了尝试,仿佛在用行动告诉天上的沃尔特·迪斯尼:头儿,我们还没放弃,我们还坚守着你的理想。
这就是理想。它不因现实的残酷而磨灭,不因真相的丑陋而迷茫,不因失败的可能而放弃。
常有人说,这类励志的“心灵鸡汤”其实只是“精神鸦片”,它鼓励人们为了并不存在的美好幻想,去付出徒劳无益的努力——一如时下那句很有名的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钱包那么小,谁也走不了。
理想幻灭于现实的心酸、苦涩与无奈,在二十个字的字里行间弥漫,生存的压力终于模糊了未来的向往,从未去过的远方依然遥远——亲爱的读者,你也是这样的,对吗?
你也会厌倦了当下枯燥的工作,渴望拥有一份真正心爱的事业。可你马上告诉自己,算了,我已老去,已经没有机会和能力再与年轻人竞争。
你也会厌烦了当下拥挤的城市,渴望上演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你马上告诉自己,算了,我已老去,生活已经经不起我折腾。
让我来说出你心底真正的话吧:“如果”毕竟只是一种不确定性,虽然我渴望更好的生活,可如果我的改变带来的是更不好的生活呢?
我一直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如今,终于可以借影片中凯茜的口对他们说:当你告诉自己,你不可能改变,你就注定不可能改变;当你暗示自己,你不可能拥有更好的生活,你就注定不配拥有。
你根本还没有去试试,就为自己的胆怯找好了一堆“如果”。对未知的恐惧让你瞻前顾后,对现实的失望让你心灰意冷,你不敢承受风险,所以你永远把困难看得很清楚、很透彻,永远压抑欲望、逆来顺受、得过且过。
假设哥伦布像你一样,在茫茫的大西洋面前问自己,如果地球根本不是圆的;假设爱迪生像你一样,在第1500次试验失败后问自己,如果电能根本不会让灯丝发光;假设海伦·凯勒像你一样,在永无尽头的黑暗中问自己,如果盲人根本不可能拥有光明;假设俞敏洪像你一样,在一次又一次的高考落榜时问自己,如果我根本不是能成就事业的人。
如果他们都像你一样,假设了那个坏的“如果”,世界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我知道,说这些都没有用,因为作为平凡的人,我们太害怕自己不是他们。所以我们希望的不过是“正常些”的生活: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一个温馨的家庭,养育一个(或几个)可爱的孩子。这样也很好,也可能很幸福,但你会发现,你身边总有些人注定不愿这样过一生。他们总是不安分,总是充满了奇思怪想,总是盼望去未知的地方看看。此时请不要嘲笑他们,因为他们中可能会有下一个哥伦布、爱迪生、海伦·凯勒……
世界上没有“明日世界”。但总有人会愿意去找,他们会告诉你,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明日世界,而是你敢不敢在寻找明日世界的路上走下去。
本文原载敝人新浪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97e08d10102vuz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