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索同学极力推荐了n久。。看了也快半个月了,今天老板的课上,先是谈到《武训传》事件的前前后后,再说了一会文革(原来他当年是红卫兵=,=。。还接见过毛主席。。),后来大家总结道:狂热是容易被煽动的。。而身处狂热之中的人,是完全丧失反省能力的。。
某学妹问了他一个尖锐的问题:“那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做错了?”逼迫别人反省是不对的,但不主动反省的话也是不对的,可是又很少有人善于主动反省又慎独的。。这个矛盾怎么解?
集体与个人的纠缠也永远不会停止。有人企图厘清集体主义与法西斯、极权主义之间的脉络,来为集体主义开脱。但这是很难成功的,因为集体主义天生带有邪恶的因子,从它到法西斯,只是量变,而不是质变。以下的事实是没有错的:人类天生的处于某些团体之中,比如家庭、家族、邻里。但这些团体形成的基础只有一个,就是共同的生活,一对从小被拆散的兄弟,是不可能在十几年后刚一见面就可以成为一个团体的。这是人类结成团体的必要条件——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其它团体:宗教团体会因为是不是圣三位一体这样的信仰差异而分裂,政治团体更是朝生夕死,宗族大到一定程度连远亲都会不认识。而只有面对面的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以及建立在这个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纽带,才是一个团体的真正的合法性来源。而基于这种原则所建立的团体,它的内核是与集体主义相差甚远的,它开放——只要日常生活的纽带断了,自然可以随时退出这个团体;它包容——它不设客观的进出团体的标准,它只认得油盐酱醋。而这些,集体主义都恰恰相反。
于是我们看到,法西斯主义是排斥日常生活的——它所创造的向伟人问好的手势并不是朋友之间见面的问好手势;它所宣传的德意志民族,和母亲考虑着要为孩子准备什么早餐也毫无关系;伟人的演讲,相互不认识的人在广场上聆听,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也只限于伟人的演讲。
于是我们还看到,集体主义在蚕食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把它尖锐的铆钉嵌入到肌体丰腴的日常生活之中,吸尽它的活力与精血,把日常生活的中的活力因子风干为集体主义的新幡旧帜,披在它蠕动的庞大躯干之上——以求混淆视听之功。
但是也不要让集体主义沾了理想主义的光。只有油盐酱醋的生活并不能称之为美满的生活,这句话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的失败。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脱离日常生活的,但是前者是个人的、自愿的,无关其他人的。日常生活需要理想主义的光泽。
拿汶川地震的时候做例子,我们会哭,会担心他们,会捐款,但这是为什么呢?有人会想:祖国同胞受灾,我应该帮助他们;也有人会想:我应该帮助经受磨难的、痛苦的人。在这个例子中,这两种情绪都是正面的,但是两者内涵相差极大。在前者中,它默认了我帮助他们的前提是“祖国同胞”,于是帮助变成了强制性的——祖国同胞都受灾了,你难道不帮?一有强制性,它就排斥了日常生活的情感纽带,被送上了集体主义的不归路。而对于后者来说,它只是我的选择,没有任何前提,我也可以随时退出——当我退出时,我回到了我的日常生活;当我选择继续时,我的日常生活被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