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参考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本能》依旧是一部关于性与人性的电影。而且色情镜头尺度极大,完全可以和成人电影媲美——这让几乎百分之百男性观影者都爱它。莎朗·斯通在保罗·范赫文的镜头中蜕变为所有男人春梦中都渴望的女人、整个世纪最性感的金发尤物。
但不知是否有男士看得冷汗涔涔?虽然执导者为擅长玩弄性与暴力的男性导演保罗·范赫文,但影片中很多符号却隐约透露出极端女性主义的倾向,这倒是很有趣的一点。
危险的性,烟瘾与死亡
影片开头五分钟就发生在床底之间。床上放的圆形镜面中投映出一对交欢的男女。高潮时刻,金发女子把男人的双手绑在床头,从身后拿出一把冰锥,连续刺入男人身体,血花四溅。
这起凶案把警官尼克(迈克尔·道格拉斯饰)引向了女作家凯瑟琳(莎朗·斯通 饰)——死者正是凯瑟琳的男朋友。尼克发现凯瑟琳对自己有种特殊的吸引力——不单纯是雌性对雄性的自然引力,更是一种罕见的相似性,致命的相似性。
之前的一段插叙:在这起案件之前,尼克曾经被判为开枪误杀两名观光客。换言之,尼克杀过人,他以为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也许,这并不是“误杀”,他其实很享受那扣动扳机的瞬间,那杀人的快感——直到凯瑟琳出现。尼克发现他们如此得相似:没有杀人动机,骗过测谎仪,只是想知道自己是否能逃脱法律的判决。
没有杀人动机,没有数据支持,现代犯罪学的逻辑在他们身上根本不适用。他们是危险的疯子、恶魔和杀人犯。他们注定要发生性关系的。棋逢对手游戏才好看。
吸烟是一种瘾,做爱是一种瘾,杀人,也一样。
日本色情小说大师渡边淳一最喜欢探讨性爱与死亡的微妙关系,代表作《失乐园》即可见一斑。很多文学作者也经常把性高潮的快感比喻为“濒临死亡的感觉”。本片更是把这个隐喻推向了极致:让男人体验到飘飘欲仙的快感的是性爱,让他们死于非命的,也是性。迸出的鲜血,红色是性欲的象征。危险的性,仿佛一则警世的寓言。
小说与现实,坦露与伪装
女主角凯瑟琳在伯克利主修文学和心理学。文学是一种“虚构的现实”的面向,心理学是对“存在的现实”的解读。这个女人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仿佛一个谜。
整个案情都是她上一本小说所描写的内容,这成了她逃脱判罪最好的证明。而从小到大,发生在她身上的每一件事,似乎都在她的小说中预演过。文学究竟是现实的滞后反映还是提前预言?心理学究竟是用来分析罪犯还是被罪犯利用?虚拟与现实开始混淆,人心惶惶。
警察,或者“枪手”(SHOOTER)的直觉告诉尼克,凯瑟琳就是不折不扣的凶手。但是,任何理性的证明和逻辑的判断都不能给她定罪。理智与直觉,究竟应该听从哪个?
凯瑟琳赢在她的坦诚。她的职业是构建“虚拟的真实”,再把这个“虚拟”变成“存在”。小说和现实在她脑海里没有区别。小说家就是谎言家。所以她根本不怕测谎仪。
另外,电影,也是一个“虚拟的真实”,剧里剧外的“虚拟”和“真实”交织在一起,给这部影片营造了另一重味道。
我想看过的人没有人会忘记一点:凯瑟琳是个不穿内衣的女人,无论到哪里。这除了是一种“性”的暗示,更是一种坦诚与开放的象征。不似尼克,身为警察,永远西装革履打领带的尼克,永远有规则要遵守,永远有身份要顾及,即使所作所为与内心和本性背道而驰。
《圣经》中,偷吃禁果的亚当和夏娃因为感到“羞耻”而遮住生殖器,被逐出伊甸园。因此,羞耻成为人“自觉”的第一重感受。“羞耻”带来之后的一系列禁锢和约束本性欲望的枷锁:责任、道德、法律、良知……人开始带着面具过活。“丈夫”“父亲”“警官”“公民”一层层枷锁规范着人的行为,仿佛无形的引线,人成为了社会舞台上按着“剧本”演出的“角色”。
而凯瑟琳,抛弃了“羞耻”这第一重感受。她坦诚地暴露出自己的私处,并不感到羞愧。这个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人类”,而是“恶魔”,人世的道德和法律又怎能约束她呢?
偷窥与利器,倒置的两性
影片中出现了两种凶器:冰锥(利器)和手枪。两者的共同之处是致死的方式都是插入或嵌入(简言之,进入)被害者的身体。这和人类的某种行为的本质是多么类似。只是,这次,女人高高在上,以君临天下的姿势把刀或者子弹射入男人的身体。施者是女人,受者变成男人。
尼克在“误杀”事件之后,被别人成为“枪手”(SHOOTER)。这个英文,还有另一重意思,和FUCKER一样。这是凯瑟琳(女人)对尼克(男人)的谑称和讽刺。
凯瑟琳是不是同性恋?她有一个固定的女性伴侣罗西。凯瑟琳还有一个疑似性伴侣的老女人海瑟。罗西和海瑟的共同点是:都是杀人犯。罗西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用父亲的剃须刀杀掉了两个弟弟。海瑟则用一把结婚礼物的刀杀掉了丈夫和三个子女。这似乎是再明确不过的“女权主义”的象征:女性对社会刻板印象和婚姻所带来的束缚的反抗与复仇。
也许,这是解释凯瑟琳杀人动机的一种方式:女性的复仇。凯瑟琳一头金发,丰胸厚臀。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金发”似乎总是和“胸大无脑”联系在一起。刻意设定凯瑟琳一头金发似乎想把所有女性“性感”和“诱惑”的特质加注在这一个女人身上。而凯瑟琳的所作所为却没有一样是符合女性刻板印象的,反而是一种颠覆。如果说男性的本能是性冲动,那么在本片的话语里,女性的本能是复仇和征服。
可能,所有女人对其他女人都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有别于男女之间。没有人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身体和想法,因此不能说所有女人都是同性恋,但对同性就是有一种异性难以领会又分外嫉妒的情感。凯瑟琳和尼克的前女友贝丝是大学同学。事件真相慢慢浮出水面:贝丝曾和凯瑟琳上过一次床。但之后,双方的证词就开始互相矛盾:她们都说对方迷恋自己,模仿自己。有过闺蜜的女生都应该了解这份感受:好朋友之间总是会不自觉地互相模仿。这段细节似乎也在暗示女性与同性之间亲密但又敌对的复杂情愫。
但如果凭此就说导演是女性主义者之类的,就大错特错了。反而我倒是觉得影片最后还是把基调引回了主流价值观,父系社会的价值观。
每次和男人行事的时候,凯瑟琳喜欢让罗西在一旁偷窥。“偷窥”向来是电影喜欢运用的一重符号——因为观影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集体偷窥。
凶杀,利器,偷窥——有没有想到什么——没错,希区柯克,《惊魂记》。
更巧的是,本片当中莎朗·斯通在片中所穿的各式时装穿着顺序与吉姆•诺瓦克在希区柯克的著名影片《眩晕》中一致。虽然不乏为参赛评审的功利心态,但也有导演的影射之意。
希区柯克是出了名的“仇视女人”的电影大师。金发美女也是他影片中最常出现的形象。这似乎暗示男性潜意识里“物化”女人,鄙视甚至仇视女人但又一次次无法抵挡情欲诱惑的心态。
最后,凯瑟琳杀掉了尼克的好哥们格斯和前女友贝丝,再与尼克相拥。两人最后的一段对话饶有趣味:
凯瑟琳: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尼克:像一对老鼠那样,相亲相爱,生一大堆小孩,幸福地生活下去。
凯瑟琳:我不喜欢小孩。
尼克:那就像一对老鼠那样,相亲相爱,不生小孩,幸福地生活下去。
凯瑟琳放弃了床下的冰锥,转身和尼克相拥而吻。
说是“爱情”救了尼克可真是落入俗套,但影片的暗示似乎正是这样。男人与女人停止了战争,各让一步,互相妥协,相拥而吻,幸福永久。这才是导演要传递的道理:复仇的女人即使很危险,也会在爱情面前有所退让。女权主义和父权主义都是太过极端的做法,也许只有互相妥协,才是完美的结局。
总而言之,性和暴力是好莱坞商业片的不二法门。并且当性爱与悬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得时候,我承认,即使只用上半身思考,也会觉得这部电影着实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