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南俊是电影《一一》的男主角。
十年之前,我曾写下对于电影《一一》的感悟。在那篇文章中,我是这样描述简南俊的: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在社会上,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在家庭中,他有着一男一女,是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好家庭。但是,他并不快乐。他的这种忧郁来源于对于社会虚伪的一种不满,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无奈。他不喜欢别人支配自己的生活,从而错失了自己的初恋女友。最初我对影片的感慨便来自他的爱情,那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恋,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痛感。就算他的心没有死,但是生活送来的却是面目全非的叹息。他的身上凝结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他是在尴尬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以及感情角色中无力的周转。
十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对于简南俊的一些体会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来源于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悟。
十年之前的我,更多如文章所说,我看到了他对于初恋的一种纠结,看到了他在爱情中的无奈。他与妻子所说的那一段感慨:你不在的时候,我有机会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说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十年之后,对于同样的一段话,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里并不是特指爱情,更多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来自简南俊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段段普通而平凡的日子,是一天天重复而单调的生活。生活有意义,或者没有意义,都是我们自己定义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在爱情、事业、生活中不断地切换角色,然后不断地在各种问题面前疲于应对。经历的多了,体会的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看明白了一些。而生活的本质,大概如北岛的一首诗。他的这首诗非常出名,就一个字:网。
十年之后,我更关注简南俊的“事业”。尽管影片中着墨不多,但是一叶知秋,几段画面就能还原出中年男人在整个职场的精神状态。
他和大学同学一起开公司,然后一起应对投资危机。当他们的经营理念出现分歧后,他由于讨厌商业社会的虚伪便选择了逃避。虽然电影中的处理方式偏重理想化,但是逃避带来的无奈感表现的特别有感染力。
是什么带来了这种无奈感?
就如简南俊所说: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会快乐呢?
十年之后,重新来写简南俊,应该是这样的一段话:
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也是一个简单的人。所谓的复杂是外在表现,而简单则是他的内心。他有身份,有儿女。他曾经想摆脱生活,但是在看透生活的本质下选择了继续生活。所谓的爱情、事业、生活很重要,但也不重要。因为人生无论怎样度过,到头来都有一种无力的宿命感。我们只有认识它,理解它,接受它。作为中年男人,他并不是感到无力,而是不知道如何走出这种困局。
好的电影,就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品味,然后有不同的感悟。不知道十年之后,我还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后记:
2007年6月29日,这部电影的导演杨德昌去世。12年后,我想用这段文字表达一下对他的敬意。
杨德昌说过,从文化角度审思,儒家文化并不鼓励创新,于是中国人不擅长找答案,而通常是等别人告诉我们答案。所以,他的电影更多像一面镜子,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展现给我们。他用富有思辨又不失哲理的台词,用色彩冷峻而精致的画面,剖析都市人的精神世界,让每一位观者自己去寻找答案。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想看旧文:http://i.mtime.com/chuanwei/blog/2022030/
欢迎专注微信公众号:不惑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