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最近这几年开始把电影题材向东方文化拓展,从《功夫之王》到《木乃伊3》都是外国人用他们的电影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功夫熊猫》在3d动画电影界算开辟了东方题材的第一片。预告片并没引起我的注意,不过等我在影院看了之后,才发现,好莱坞的动画电影已经把中国的动画电影远远甩在了后面。
动画技术且不提,就编剧和导演的睿智目光和认真态度就足以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了,这部动画片的背景给我的感觉很像葫芦娃,但比葫芦娃的国画风格更唯美,而且风景的风格大概借鉴了黄山和武陵源这种世界遗产级的景色,因此让人感觉格外养眼。电影中有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从建筑到饮食到书法最重要的是功夫都给人感觉这不像是一部美国电影。
我觉得创作者很善于借鉴和模仿,影片中有不少过去的好莱坞东方电影的影子,比如电影的情节和星爷的《功夫》非常相似,也是关于热爱功夫的小人物如何成为武林宗师的故事,也存在一个类似于火云邪神的武痴,更明显的是影片中也有个类似于如来神掌的镜头,除此之外,浣熊五子在月圆之夜在屋顶奔跑的镜头也是像《卧虎藏龙》的经典片段致敬。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抄袭,但我感觉这些情节都没有掩盖住着不电影的亮点,因为影片真正的亮点在于熊猫和功夫的结合,把动物作为功夫片的主角在我国早有先例,但都是白开水式的作品,而这部动画影片则是动物搞笑的喜剧大餐,熊猫的搞小动作从开头到结尾没有间断过,他好像比孙悟空还要调皮,比猪八戒还要贪吃,表情五花八门,这个角色甚至比星爷演的小地痞还要可爱许多。
我感觉这部影片在中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重优势,也成了它在国内成功热映的原因,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又赶上08年奥运会,加上四川地震引发的熊猫关注,都给这个电影做好了铺垫,让人们在08年的心情激荡之中增加一份欢笑。有人说《功夫熊猫》是斯皮尔伯格的公司的作品,应该抵制,我觉得好像有点多余,电影就好像相声,娱乐娱乐而已,何必非要把政治掺乎进去,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估计连什么叫抵制都不知道,只知道在智慧桃树下偷桃吃。
《功夫熊猫》有一次给大家展示了外国人对中国功夫的理解,差不多是把那些和功夫相关的词汇都结合在一起就是中国的功夫文化。比如八卦、太极、点穴、筋脉等等,其实功夫电影却没有必要太严肃了,就应该是一种快餐式的娱乐就挺好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在国内的版本有个优点就是配音,比过去强了很多,很多发挥出来的翻译都挺有意思,也很符合剧情。比如“他们是五大高手,而我是一大低手”这句话在原版当中并不是这样的意思,但经过国内的译制工作者的翻译,这句话在影院中达到了爆笑的效果,有些名字的翻译也比原版要好听一些,比如“大龙”比“太郎”更有中国味道,“娇虎”比“老虎”更含蓄一些。这点上中国的翻译和美国的影片结合的很不错。
希望中国的动画人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电影工作应该当作一个事业来干,而不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干,态度改变了,我想作品就会改变了。千万不要像中国足球一样,吃着人饭而不干人事。
同时也希望梦工厂能给熊猫拍个续集,因为这个角色太招人喜欢了,史莱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熊猫的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