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09年10月21日)
片子上映了这么久,终于下定了决心去影院。之前关于谁是“老鬼”的猜测,宿舍里是多种多样,只是看完了之后想想,其实真的是不难。片中人物的主次,不就是按照他们在“华谊兄弟”里的地位高低排定的嘛。
周迅比李冰冰红,而张涵予因为《集结号》也是炙手可热,地位肯定是在苏有朋之上。至于黄晓明,本来可以和张涵予一较高下,却偏偏去演了日本人,早就不在竞争范围之内。所以很明显,“老鬼”要在周迅和张涵予之间选择,只是没想到,导演一个也没放过,让他们两个都当了地下工作者。唉,其实不从这个方面看,就单看张涵予那一脸正气,不演共产党,谁信呀。倒是周迅隐藏的还不错,但是如果反从戏剧结构上看,“越是不像的人,到最后就肯定会是”这一条,周迅是完全符合的。
自《暗算》开始,谍战剧就开始占据着影视作品的半壁江山,《风声》用这一为大众广泛接受的题材作为国庆献礼大戏的模板,也算是找对了门路。更何况其原著就出自《暗算》作者麦家之手,质素上也算是有了保证。再者,它还一反“共产党揪出敌人”这一惯常被使用的桥段,改为日、伪军想尽办法找到隐藏的共产党员,这种设置本身就令人耳目一新,观众自然会对我党如何与敌人斗智斗勇,使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这点无比期待。
很多人都拿《风声》和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作比较,我认为倒是不好相比的,本身我们的推理小说就难以与欧美相抗衡,甚至不如相邻的日本,所以自然不可能达到人家那种高深的层次。而且,欧美人重视情节的设置,而东方则似乎更看重案件背后的人性显露(东野圭吾、森村诚一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何况连导演在采访中都说,我们更注重人物的情感。那,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但是,不可否认,虽然影片在光影的运用上着实不错,尤其是五人收到假消息那一处的长镜头行云流水,但情节上前后的节奏失衡,仍然让人惋惜。至少我认为麦家应该找来《八面埋伏》看一看,人家那推理确实是够格的。(当然,国家政策的限制可能是《风声》难以放开手脚的一大原因)
苏有朋的角色本来非常有看点,因为他是里面第一个说别人秘密的家伙,可惜太早让他死了,不然放到后面,他肯定能说出更多的东西,弄得窝里反是迟早的事。还有英达,死的真够冤的。两个和其他演员比起来不算火的人都死了,谜底不就更好猜了。更何况,进行到三分之二处,周迅就向李冰冰露了底,得,这下,观众就只等着看怎么将消息透露给裘庄外的同志们了,兴趣点立马少了一个。况且,用戏曲传递信息听起来就很扯,总觉得经不起推敲。张涵予都快昏迷了还能边哼曲子边掌握着节奏的变化?(再想想,如果共产党用戏曲来传递不同的情报的话,这曲子得有多少种变化啊)我X,那他要不是共产党我就磕死算了。= =
还有一个可以有戏的地方,导演没有做出来,就是黄晓明最开始向五人透露他们之中有“老鬼”时,几个人都太冷静了。周迅自己是“老鬼”,所以可以装的满不在乎,张涵予是“老枪”,他并不知道“老鬼”也来了,但他毕竟经历过大场面,所以冷静一点儿也无可厚非。按理说此时,其他三个人应该互相猜测,心里打鼓才对,影片中他们的过于沉稳是说不过去的。
在斗智斗勇这方面,影片也缺乏过人之处。模仿笔记这种事,作为潜伏的间谍来说应该是最容易的,就凭这个认定谁是“老鬼”未免儿戏了些。而饭桌上周迅和张涵予都刻意不看所谓的接头人,我觉得也不太可能,按理说他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怎么会猜不到敌人的意图?此外,由于苏有朋和英达过早死去,也让情节的张力大打折扣,失去了很多群戏的精彩场面。
令,看到很多人说这个片子血腥,我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吧。很明显被剪过了,尤其是黄晓明夜审李冰冰那场,几乎什么都没有啊,白亮了那么一大盒子的工具,最后啥都没用到。而且几乎所有杀人的场面都没有用正面镜头。审张涵予那一场算是最暴力的了,可是看过三池崇史片子的人要是看到的话肯定是要说小儿科的。倒是周迅那部分出乎我的意料,没想过还有这种招数。
唉,王志文在里面肯定是对周迅有感情的,结果影片里也没表现出来。周迅和李冰冰暧昧的不像话,搞得我和舍友觉得为啥李冰冰最后还留着那旗袍就是因为爱情。
最后发现,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苏有朋,当然包括他和司令的小情感。(我果然是恶趣味)只可惜,《风声》终归是华谊兄弟按其旗下艺人地位高低排定演员座次表的产物,所以,他过早走出观众的视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