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杨晓林:原载《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5期。
引言:新世纪十八年来世界动画的大格局依旧,依然是日、美二雄对峙,雄霸天下,美国以高投入大制作的“巨无霸”动画电影横扫世界动画电影市场,而日本则采用“蝗虫战略”,以数量巨多、类型齐备的“分龄”电视动画与之逐鹿。中国近邻韩国是黑马也是劲旅,动画与影视一样做得风生水起。而中国动画,虽然在总量上已赶超日美,但在质量上,很多作品痼疾添新疴,还只能羞对昔日的辉煌,...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杨晓林 刘双燕:《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5期。
摘 要:新世纪以来,日本动画电影主要发展趋势及美学特征为:剧场版动画量大票房高,是日本动画电影产业重要支柱和“定海神针”;动画电影除取材本土外,也改编欧美和中国的文学经典和名著。对外来题材采取不拘一格的“拿来主义”策略,而改编后的动画电影,往往体现出日本“物哀”文化的特质——“悲剧之美”和“哀愁之美”及武士道精神。动画人设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写实唯美和夸张谐趣,角色造型既紧跟潮流,又具有民族特色, 体现了现代时尚意识与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就制作技术而言,日本动画电影的主流是二维与三维结合,两者相得益彰,这也是在世界动画市场被认可和受欢迎的表现形式...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竺世堃 发布于:
此文为《动漫大师手冢治虫》编辑竺世堃所撰。
作为80后,“动画片”、“漫画书”我相信会是大家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打小儿有记忆起与“动漫”有关的事物就没淡出过我的脑海。。。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杨晓林[1] 原载《电影新作》2013年第1期.
摘要:随着人类在文化上的趋同,在比较艺术学下的比较电影研究是大势所趋,它涉及平行研究、影响研究、阐发研究和接受研究四个具体方法。依此方法研究中日美动画电影的相互交流及影响,对中国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创造个性鲜明的民族动画品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对深度理解中外动画发展规律,填写动画史上的一些盲点和空白点具有理论价值。
关键词:比较电影;中日美动画电影;价值与方法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选自:杨晓林著《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火鸟是传说中的不死鸟,它可以穿越时空,不死不灭,阿拉伯人叫它菲利克斯,中国人则称它为凤凰,火鸟不会死亡,它们会在火中重生……
——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当然是一只穿越时空的不死之鸟。
被称为“漫画之神”、“日本现代漫画之父”。
他同时扮演着沃尔特·迪士尼、D.W.格里菲斯与威尔·艾斯纳的角色。
他是全世界最多著作的漫画家,发行单行本一亿册以上。
浦泽直树说:对我而言,手冢是一位国王。
为什么?
还有人说:
浩如星空的众多日本漫画家中,有一团最耀眼的光亮,就好象遥远距离之外的超新星,尽管物质本体早已消逝,但我们至今还在享用它的光芒;世界动画发展的历程里,有一条告别欧美传统的分叉路,虽然今天已经是阳光大道,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最早开凿的那个带头人。对于新式动漫画,他是当之无愧的创造神。 [1]
凭什么?
作为国内首部系统解读大师传奇人生与动漫迷魅的著作,我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选自:杨晓林著《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手冢治虫(Tezuka Osamu,1928年11月3日-1989年2月9日),日本漫画家、动画家、医生、医学博士。美国动漫画研究者保罗·格拉维特在他的《日本漫画60年》中说:“手冢治虫就是日本动漫产业之父,同时扮演着华特·迪士尼、D.W.格里菲斯[1]与威尔·艾斯纳[2]的角色。”他一手创建了现代日本动画工业的模式,在日本漫画界的地位无与伦比,被称为“漫画之神”、“日本现代漫画之父”,在“最高”的称呼之后,甚至可以不用加上“之一”一类的修饰语。
手冢治虫非常勤奋,随时不停笔地作画,从事漫画43年,共绘制了15万多张漫画,平均每天画10页漫画。他留下的漫画作品多达百种,内容涉及儿童生活、科幻、侦探、恐怖、自然、历史、神话传说、文学、医学、宗教、音乐、哲学等各个领域,很多被改编为动画,真人电影,舞台剧等。他一生共留下了近千部的作品,其中60多部为动画,共塑造了两千多个极富生命力的漫画形象,发行单行本一亿册以上。。。。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选自:杨晓林编著《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三 青年:从《小马日记》出道到全日本动漫纳税额第一(1946-1960)
1946年:父亲归乡。创作《小马日记》、《珍念和小京》、《小A小B探险记》。
这年的1月,手冢的父亲从战地返回了故乡,他是在菲律宾迎来战争结束之日的,在那里成了俘虏。战后,因为家在美军军营附近,传言像样的高级品都会被军官视察时拿走。手冢曾为了要买一本喜欢的书,把爸爸心爱的照相机偷偷卖给了照相机铺。父亲回来后勃然大怒,手冢跑到了乾秀雄老师处,得到了安慰,韩老师把许多书借给了他。
《小马日记》是手冢发表的首部四格漫画,1月4日起连载于《少国民新闻》大阪版(现改名为《每日小学生新闻》)。《小马日记》相当受欢迎,以至于未经授权的“小马公仔”也出现在玩具店贩卖。手冢从此走上了职业漫画家的生涯。
4月,京都的报纸连载了《珍念与小京》,这是一部描写和尚一家四口故事的四格漫画;7月,《少国民新闻》连载《小A小B探险记》,这部四格漫画讲的是少男少女为了理想而不断冒险的故事。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选自:杨晓林编著《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手冢以他不可思议的海量创作,由年轻的漫画大师向“创造一切”的神域一路挺进,在漫画创作上如日中天,进入巅峰时期,以举世无双的400部的漫画作品不仅创造了传奇,而且成为传说。此外他还成立虫制作公司进军动画界,在电视动画、成人动画电影和实验动画领域,以直接制作或间接参与的方式,创作了60多部异彩纷呈的动画佳作。他不但被誉为日本的“漫画之神”,而且被称为日本的“动画片之父”,我将之名为一代“动漫大神”。
一 搴起振兴日本动漫的大纛:“虫制作公司”的崛起与鼎盛(1961-1970)
1961年:漫画家医学博士诞生。创作《神奇少年》、《蚂蚁和巨人》。
手冢不断的挑战自己,虽然在漫画界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他居然还在《初中生之友》上连载科幻小说《蚁人镜》。
这年,他又做了惊人的挑战,他觉得自己是学医的,应该拿到医学博士学位,于是他开始写论文和做实验。时年33岁的手冢治虫,凭借他的学位论文——《异型精子细胞膜构造的电子显微镜的考察》(锤田螺的精虫研究),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当时很多媒体都刊登了这样的新闻:漫画家医学博士诞生了......
上海·同济大学杨晓林 发布于:
选自:杨晓林编著《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二 挫而弥坚:“虫制作公司”的破产与手冢的巅峰期(1971-1980)
1971年:创作《百物语魔》、《魔术泡泡糖》、《鸟人大系》、《阿长》。
《阿长》的灵感来自中国小说《聊斋志异》,该作品为《新·聊斋志异》(共三部)短篇系列之一部,描写了一个现代版的鬼怪灵异故事,讲述了在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动物实验的青年与狐狸之间奇妙的关系。
手冢辞去“虫商事”社长职位。集英社漫画周刊《少年JUMP》设立新人奖项“手冢赏”,由手冢治虫任审查委员长。
1972年:破产危机。创作《奇子》、《佛陀》。
同年虫制作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面临破产的危机,结果四百多个工作人员只剩一百人,最支持手冢的富士电视台倒戈播放别社的卡通,幸好关西电视台和Herald电影公司的协助才解除危机。但早在1967年时由于手冢独断的结果,大量扩充设备,向富士台资借13388万元(3347万台币)抵押了全部卡通动画影片,最后交涉的结果是要回了所有权,但十年的放映权却归富士电视台所有。这个借款差一点断送了虫制作公司的财源。
《佛陀》连载12年之久,全卷长达1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