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真的是长出一口气,没想到2018才刚开年,就看了这么一部精彩的电影。随着颁奖季的深入,我应该会陆陆续续的恶补一些电影,但《三块广告牌》应该很难从我的年度十佳里掉队了。
其实影片的剧本是非常好的冲奥题材。相对封闭的小镇、悬而未破的凶杀案、为破案近乎到偏执的母亲、有暴力倾向的父亲、种族歧视且深柜的警察、身患癌症且陷入舆论漩涡的警长。不管是同性,还是黑人,还是社会矛盾的讨论,每个领域都直指奥斯卡的G点。好在这部影片与大多数冲着奖项来的电影不同,在完成度极高的同时,每个演员的演技都称得上是爆表。层层推进的剧情,每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到最后戛然而止的结局,留给观众的是更多的思考。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我们还能要求些什么呢。
女主Mildred在影片开端便通过三张广告牌的竖立引发了自己和警长Willoughby的对立,过于偏激的伸冤方式显然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南部小镇来说并不为人所赞同,尤其是Willoughby凭着自己数十年的工作,已经在小镇深入人心。光是这一点,Mildred便把自己放到了整个小镇居民的对立面。
接下来Willoughby罹患癌症的消息更是在Mildred伸冤之路上放了一块巨大的拦路石。与一个将死之人作对,似乎颇有些天不管地不管的架势。不管整个小镇对自己的仇视,不管前夫对自己的怨怼,不管儿子在学校中因此受到的排挤和对自己的不理解,她要为自己的女儿讨个公道,就算全世界摆在她面前,也要一条路走到底。
故事在Willoughby自杀的时候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所有人,包括观众,都会觉得是Mildred逼死了警长。就算他是为自己而死,难道整个“广告牌事件”就没有一丝一毫的推动作用吗?Mildred自己无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她已经走得太远,一定要咬牙走到底才行。
而好友被蓄意抓捕,广告牌被人纵火,广告商工作人员被Dixon海扁更是让她心中的愤怒到达了一个顶点。全世界都在和她作对,她已经不管不顾到要将警察局烧毁,烧掉她心中压抑已久的不甘和愤懑。好死不死的是,Dixon又在当晚因为Willoughby的遗信前往警局。一次原本单纯的报复纵火行动变成了一次纵火伤人案。
时间在一点点过去,按照一般鸡汤电影的套路,我们以为在看完Willoughby遗信之后,作为一个有暴力倾向、种族歧视的深柜前警察Dixon应该找到了自己,开始新的生活。不,他并没有,近乎半放弃自己生活的他在酒吧意外听到疑似凶手的言论,通过不太聪明的方式拿到DNA后,Mildred和观众都燃起了希望。
然而导演再次告诉你,生活不会总像迪士尼动画那样有个Happy Ending,凶手另有其人。最后Mildred和Dixon两个人默契的踏上了一条另类的复仇/救赎之路。
最后两个人成功了吗,导演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不需要知道。Mildred希望自己能找到凶手,为女儿复仇;Dixon希望自己能了结案件,给这个困扰自己生活的案子一个结局。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都希望在道路得尽头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于最终的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
我不打算在剧本的好坏、导演的功力、摄影的切镜等方面多做赘述,但是几位主要演员的表现,确实值得大大表扬一番。不管是Dixon在酒吧挑衅同性取向的广告商工作人员Red,还是Mildred看到熊熊起火的广告牌时的无力,他们都表现出了刻入骨髓的演技。前几天刚刚在金球奖上大有斩获的两人,相信在今年的奥斯卡上,也不会空手而归。
回到电影本身。有些时候,导演希望通过电影来向我们传达一些理念和想法;而有些电影,导演只是单纯的抛出一个现实而又残酷,看似简单其实人心纠结的话题,让我们自己来思考。本片,就属于后者。
《三块广告牌》已经确定引进,将在3月份正式上映,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关键情节删减。虽然这类电影必然会像年初《海边的曼彻斯特》一般票房不佳,但还是希望对这类题材、这部电影感兴趣的影迷们,能够到电影院去支持一下。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是当得起2017年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个人微信公众号:Novak指南。关于音乐、电影、游戏和小说的各类吐槽和推荐。